HIMA H41q-HS B4237-1 997104237
一、产品概述
HIMA H41q-HS B4237-1 997104237是安全控制器,隶属于HIMax系列核心控制单元,专为石油化工、核电、天然气处理、大型煤化工等行业的安全仪表系统(SIS)设计,是保障工业生产过程中人员安全、设备完好及环境防护的核心中枢设备。该控制器采用多核心冗余容错架构,整合了安全逻辑运算、高精度信号处理、多协议通讯适配及全生命周期诊断等核心功能,可无缝对接HIMA全系列安全输入输出模块(如H4135、H4135A系列)、人机交互界面(HMI)及上位监控系统,为紧急停车系统(ESD)、火灾与气体检测系统(FGS)、安全联锁系统(SIS)、燃烧管理系统(BMS)等关键安全系统提供符合IEC 61508 SIL 3级及TÜV莱茵认证的高可靠性控制解决方案。
作为HIMax系列的旗舰级控制器,H41q-HS B4237-1 997104237具备卓越的运算性能与扩展能力,搭载四核高性能处理器,支持多任务并行处理,逻辑运算速度达1000万条指令/秒;最多可扩展32个安全I/O模块,支持模拟量、数字量、脉冲量等多类型信号接入,适配复杂工业场景的信号采集与控制需求。其凭借强化的冗余设计、宽域环境适应性及智能化运维功能,能在高温、高湿、强电磁干扰、腐蚀性气体等严苛工况中连续稳定运行,为大型反应装置超压联锁、储罐区泄漏联动、机组紧急停机等安全关键场景提供毫秒级逻辑响应与可靠控制执行,是工业安全控制系统的核心保障设备。
二、功能特点
- SIL 3级冗余容错控制架构:采用1oo2D(1取2带诊断)冗余容错硬件设计,内置双独立四核处理器单元(CPU A、CPU B)、双冗余电源模块、双通讯接口及双存储单元,两个处理器单元同步执行安全逻辑程序,实时交叉校验运算结果与运行状态。正常工况下双单元并行工作,数据一致性校验通过后输出控制指令;当其中一个单元出现硬件故障或逻辑运算异常时,内置诊断电路在5μs内识别故障并隔离故障单元,另一个单元无缝接管全部控制功能,核心安全逻辑无中断。冗余存储单元采用双端口RAM+Flash组合设计,程序与配置数据双份存储,支持故障后数据自动恢复,确保系统配置与运行数据的完整性。该架构故障覆盖率达99.99%,完全满足IEC 61508 SIL 3级安全认证要求,杜绝单点故障导致的安全风险。
- 高性能逻辑运算与多任务处理:搭载两颗ARM Cortex-A9四核处理器,单核心主频达1.2GHz,整体逻辑运算速度达1000万条指令/秒,支持多任务并行处理,可同时运行16个独立安全逻辑程序,任务调度周期最短达1ms。支持功能块图(FBD)、结构化文本(ST)、顺序功能图(SFC)、梯形图(LD)四种国际标准编程方式,内置安全联锁、PID调节、趋势分析、事件记录等500+标准化功能块库,可快速构建复杂安全逻辑。具备逻辑程序在线修改与下载功能,修改过程中系统自动切换至冗余运行模式,下载完成后无缝恢复正常运行,不影响安全系统完整性;支持程序版本管理与回滚功能,可追溯10个历史版本,防止误操作导致逻辑失效。
- 多类型I/O模块适配与高精度信号处理:配备16个标准化I/O扩展插槽,支持热插拔功能,可无缝适配HIMA HIMax系列全型号安全I/O模块,包括模拟量输入(AI)、模拟量输出(AO)、数字量输入(DI)、数字量输出(DO)、脉冲量输入(PI)等模块,最多可扩展32个I/O模块,实现1024点信号接入与控制。内置高精度信号处理单元,支持4-20mA、0-10V、热电偶、热电阻、NPN/PNP等多类型信号采集,模拟量信号采集精度达±0.05% FS,数字量信号响应时间≤0.1ms。信号传输采用差分接线与光电隔离技术,隔离电压≥6kV AC,可有效抑制工业现场电磁干扰,确保信号采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。
- 全协议通讯适配与数据交互能力:具备丰富的通讯接口,标配2路冗余以太网接口(支持EtherNet/IP、PROFINET、Modbus TCP)、4路RS485通讯接口(支持Modbus RTU)、2路HIMA专用安全总线接口(用于连接I/O模块),可选配EtherCAT、FF H1、Profibus PA等现场总线接口,满足不同工业场景的通讯需求。支持多主站通讯架构,可同时与PLC、SCADA系统、HMI人机界面、工业互联网平台及第三方设备进行数据交互,数据传输速率最高达1Gbps,传输延迟≤10μs。具备通讯冗余功能,当主通讯链路故障时,自动切换至备用链路,切换时间≤1ms,确保数据传输的连续性;支持通讯数据加密功能,采用AES-256加密算法,防止数据被篡改或窃取。
- 全生命周期智能诊断与运维:构建控制器级、模块级、通道级三级智能诊断体系,诊断覆盖率达99.99%。控制器级诊断实时监测双CPU运行状态、冗余电源电压、存储单元健康状态、通讯链路连通性;模块级诊断监测扩展I/O模块的运行状态、固件版本、温度参数;通道级诊断监测每路I/O通道的信号幅值、线路通断、负载状态、信号漂移趋势。诊断信息通过彩色LCD显示屏实时显示,支持故障代码、故障位置、故障时间等详细信息查询;同时通过通讯接口上传至运维平台,支持10000条故障历史记录存储与追溯,故障代码附带排查指南与维护建议。新增预测性维护功能,通过分析核心组件运行参数与老化趋势,提前6个月预警潜在故障,大幅降低非计划停机时间。
- 极端环境适应与高可靠性设计:采用全金属密封外壳,材质为316L不锈钢,表面经喷砂+钝化+PTFE涂层三重防腐处理,防护等级达IP67,可直接安装于Zone 2危险区域,有效抵御粉尘、高压水汽、油污、盐雾及弱腐蚀性气体侵蚀。内部电路采用四重电磁兼容设计,电源输入端配备EMC滤波器,信号回路采用光电隔离与屏蔽设计,可抵御±15kV空气放电静电、±8kV接触放电静电、±4kV浪涌冲击,符合IEC 61000-4系列电磁兼容标准。选用宽温域军工级元器件,工作温度范围覆盖-40℃~85℃,相对湿度适应范围5%-95%(凝露环境≤72小时);双冗余电源模块支持DC 24V±20%宽范围输入,具备反接、过压、过流、过温保护功能。模块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(MTBF)≥2,500,000小时,设计寿命达20年,通过SIL 3、ATEX、IECEx、UL 61508、GB/T 21109等多项国内外安全认证。

三、技术参数
参数类别 | 参数名称 | 具体参数 | 单位 |
---|
基本参数 | 型号 | HIMA H41q-HS B4237-1 997104237 | - |
架构类型 | 1oo2D(1取2带诊断)冗余架构 | - |
外形尺寸(长×宽×高) | 300×200×100 | mm |
重量 | 约4.5 | kg |
处理器与运算参数 | 处理器型号 | ARM Cortex-A9 四核处理器(双单元) | - |
单核心主频 | 1.2 | GHz |
逻辑运算速度 | 1000万条指令/秒 | 条/秒 |
最大任务数量 | 16个独立任务 | 个 |
最小任务周期 | 1 | ms |
电源参数 | 供电方式 | 双冗余直流供电 | - |
输入电压范围 | DC 24V±20%(19.2-28.8V DC) | V DC |
额定供电电流 | ≤2A(单路供电,满载) | A |
冗余切换时间 | ≤5μs | μs |
I/O扩展参数 | 扩展插槽数量 | 16个标准化插槽 | 个 |
最大I/O模块数量 | 32个(支持堆叠扩展) | 个 |
支持I/O信号类型 | AI、AO、DI、DO、PI | - |
热插拔支持 | 支持(I/O模块带电热插拔) | - |
通讯参数 | 标配通讯接口 | 2路冗余以太网、4路RS485、2路安全总线 | - |
可选通讯接口 | EtherCAT、FF H1、Profibus PA | - |
支持协议 | EtherNet/IP、PROFINET、Modbus TCP/RTU、HIMA专用协议 | - |
最大通讯速率 | 1 | Gbps |
通讯延迟 | ≤10μs | μs |
通讯冗余切换时间 | ≤1ms | ms |
环境与可靠性参数 | 工作温度范围 | -40~85 | ℃ |
存储温度范围 | -60~100 | ℃ |
相对湿度 | 5%~95%(凝露环境≤72小时) | % |
防护等级 | IP67 | - |
抗振动性能 | 10-2000Hz,3g加速度(IEC 60068-2-6) | - |
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(MTBF) | ≥2,500,000 | 小时 |
安全与认证参数 | 安全完整性等级 | IEC 61508 SIL 3 | - |
防爆认证 | ATEX Zone 2;IECEx Zone 2;UL Class I Div 2 | - |
其他认证 | TÜV莱茵、UL 61508、GB/T 21109、ABS、DNV | - |
四、工作原理
HIMA H41q-HS B4237-1 997104237安全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围绕“冗余供电-程序加载-信号采集-双机校验-逻辑运算-控制输出-诊断反馈”七大核心环节展开,通过冗余容错设计与闭环控制机制,实现对安全仪表系统的高精度逻辑控制与可靠运行保障,具体工作原理如下:
- 冗余供电与电源管理环节:
两路独立DC 24V电源通过冗余供电接口接入控制器,经反接保护二极管、过压保护晶闸管、过流保险丝及浪涌抑制器组成的四重防护电路后,进入双路独立智能电源管理单元。每个电源管理单元内置高精度电压传感器与电流传感器,实时监测输入电压、电流及模块温度状态并上传至双CPU;主CPU根据电压稳定性、电流负载率及温度参数综合判定主备电源,默认选择电压波动≤±5%、负载率≤60%的电源为主供电,另一路为热备状态,通过隔离二极管与磁珠实现电气与电磁双重隔离。当主供电电压低于19.2V、高于28.8V或负载率≥90%时,电源切换电路在5μs内快速切换至备用供电,切换过程中由超级电容与锂电池组合维持核心电路供电,确保无供电中断。稳定后的电源经DC-DC转换单元输出3.3V(逻辑核心)、5V(接口电路)、12V(驱动电路)等多路精准电压,经LC滤波与EMC屏蔽处理后为各功能单元供电,输出纹波≤5mV,确保电路稳定运行。
- 程序加载与初始化环节:
控制器上电后,双CPU同步执行初始化程序,首先对自身处理器、内存、存储单元、通讯接口及I/O扩展插槽进行自检,自检通过后读取双Flash存储单元中的安全逻辑程序与系统配置参数。双CPU分别加载程序与参数后,对程序完整性与一致性进行校验,通过CRC32校验算法验证程序代码是否完整,对比双存储单元中的参数是否一致。若程序完整且参数一致,控制器进入正常运行状态;若检测到程序损坏或参数不一致,立即触发故障报警,通过LCD显示屏显示故障信息,并自动从备份存储单元中恢复程序与参数,恢复完成后重新进行校验,确保程序与参数的完整性。初始化完成后,控制器通过安全总线与扩展I/O模块建立通讯,完成模块识别与参数配置下发。
- I/O信号采集与预处理环节:
现场传感器信号经I/O模块采集与调理后,通过HIMA专用安全总线传输至控制器,总线采用差分信号传输与加密通讯方式,确保信号传输的抗干扰性与安全性。控制器内置信号接收单元,对传输的数字信号进行解密与校验,剔除传输过程中受干扰的无效数据。对于模拟量信号,进一步进行卡尔曼滤波、温度漂移补偿及线性度修正处理,消除环境噪声与系统误差;对于数字量信号,进行噪声抑制与防抖处理,确保信号的准确性。处理后的I/O信号存储于双端口RAM中,双CPU同步读取信号数据,为逻辑运算提供精准的输入数据支撑。
- 双机协同校验与逻辑运算环节:
双CPU(CPU A、CPU B)同步读取I/O信号数据,根据加载的安全逻辑程序执行运算,支持多任务并行处理,每个任务按照预设周期独立执行。运算过程中,双CPU实时交换运算中间结果与状态信息,采用“指令级同步”机制确保运算步骤的一致性。运算完成后,双CPU对最终运算结果进行交叉校验,若结果一致且符合安全逻辑要求,生成控制指令并存储于输出缓冲区;若结果不一致,双CPU立即启动交叉自检程序,通过内置测试(BIT)电路定位故障CPU,隔离故障单元并由正常CPU接管运算,同时触发冗余故障报警。逻辑运算支持在线修改功能,修改时控制器自动切换至冗余运行模式,新程序下载后双CPU同步加载并校验,校验通过后无缝切换至新程序运行,不影响系统安全运行。
- 控制输出与I/O驱动环节:
经双CPU校验通过的控制指令,通过安全总线传输至对应的I/O输出模块,传输过程中采用加密与校验机制,防止指令被篡改或丢失。I/O输出模块接收指令后,由模块内置的驱动电路将数字指令转换为现场执行器可识别的信号(如4-20mA电流信号、24V DC开关信号),驱动执行器动作。输出模块实时监测执行器的反馈信号(如电流、电压、位置),并将反馈信息上传至控制器,形成输出闭环校验。控制器接收反馈信号后,与控制指令进行对比,验证执行器是否准确执行指令,若发现执行偏差超出允许范围,立即调整控制指令或触发故障报警,确保控制动作的可靠性。
- 通讯交互与数据上传环节:
控制器通过冗余以太网、RS485等通讯接口与上位监控系统(SCADA)、HMI人机界面及第三方设备建立通讯连接,采用主从通讯模式或对等通讯模式实现数据交互。正常运行时,控制器周期性上传系统运行状态、I/O信号数据、逻辑运算结果及故障信息至上位系统,上传周期可配置(1ms-1s);同时接收上位系统下发的控制指令、参数修改指令及程序下载指令,指令经双CPU校验通过后执行。通讯过程中具备冗余切换功能,当主通讯链路出现丢包率≥5%或延迟≥100μs时,自动切换至备用通讯链路,切换时间≤1ms,确保数据传输的连续性;采用AES-256加密算法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,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,保障通讯安全。
- 智能诊断与故障处理环节:
控制器构建三级智能诊断体系,实时监测各环节运行状态:①控制器级诊断:双CPU每1ms对自身处理器、内存、存储单元、电源模块及通讯接口进行自检,监测运行参数是否正常;②模块级诊断:通过安全总线每10ms对扩展I/O模块进行通讯巡检,读取模块状态、固件版本及温度参数,判断模块是否正常;③通道级诊断:通过I/O模块每1ms对各信号通道进行监测,检测信号幅值、线路通断、负载状态及漂移趋势。当检测到故障时,诊断系统立即定位故障位置与类型,生成故障代码并存储至故障历史记录;同时触发相应故障处理策略:轻微故障(如信号漂移预警)仅报警提示,不影响控制功能;严重故障(如CPU故障、电源故障)立即切换至冗余单元运行,确保安全逻辑无中断。故障信息通过LCD显示屏实时显示,并上传至上位运维平台,提供故障排查指南与维护建议。
五、安装与调试流程
5.1 安装前准备
- 环境与资质核查:确认安装位置符合以下要求:温度-40℃~85℃,相对湿度5%-95%(凝露环境≤72小时),无强腐蚀性气体、剧烈振动(振动加速度≤3g)及强电磁干扰源,危险区域等级不高于Zone 2;安装、调试人员必须具备SIS系统操作资质、防爆区域作业资质及HIMA产品认证资质,熟悉HIMA相关技术规范与安全操作规程。
- 工具与材料准备:准备扭矩扳手(0.5-2.0N·m)、十字螺丝刀(PH2)、剥线钳、HIMA认证调试电缆、万用表(精度≥0.01%)、绝缘电阻测试仪(量程≥1000MΩ)、接地电阻测试仪、安装有HIMA Safe EYES V6.0及以上软件的笔记本电脑、HIMA专用屏蔽通讯线缆(截面积≥1.0mm²)、防爆密封接头、防水接头、绝缘胶带、标识牌、35mm标准重型导轨等;检查控制器、冗余电源、I/O模块、通讯模块等配件的型号、数量,核对铭牌参数与设计一致,外观无破损、针脚无弯曲氧化,附带认证文件与校准证书齐全。
- 线缆与设备检测:用万用表检测供电线缆、通讯线缆与I/O信号线缆导通性,导通电阻≤0.3Ω;用绝缘电阻测试仪检测线缆绝缘性,绝缘电阻≥200MΩ;检测冗余供电电源电压,确保19.2-28.8V DC,两路电压差值≤1V;检测I/O模块与传感器、执行器的匹配性,确保信号类型与量程一致。
5.2 安装步骤
- 控制器固定安装:将35mm标准重型导轨固定于控制柜内或现场安装支架上,确保导轨水平度误差≤0.1mm/m,安装位置距离热源≥20cm,距离柜门≥15cm,便于散热、操作与维护。将控制器对准导轨卡扣,平行推入直至听到“咔嗒”锁定声,用扭矩扳手拧紧控制器两侧固定螺丝,扭矩值设定为1.5N·m,确保控制器稳固无松动,相邻设备间距≥15mm。若安装于潮湿或粉尘环境,需加装防护罩,确保防护等级不低于IP67。
- 冗余供电连接:采用双路独立线缆连接冗余电源,线缆规格≥1.5mm²,将第一路电源正极接入控制器“P1+”端子,负极接入“P1-”端子;第二路电源正极接入“P2+”端子,负极接入“P2-”端子;将电源屏蔽层通过防爆密封接头双端接地(接地电阻≤4Ω)。接线完成后用绝缘胶带与热缩管双重包裹端子裸露部分,做好“主电源”“备电源”标识,用万用表测量端子电压,确认与输入电源一致。
- I/O模块与信号连接:根据系统设计图纸,将HIMA HIMax系列I/O模块插入控制器扩展插槽,插入时确保模块对准插槽导轨,平行推入直至听到“咔嗒”锁定声,用螺丝固定模块。将现场传感器与执行器线缆接入对应I/O模块,模拟量信号采用差分接线方式,数字量信号采用屏蔽接线方式,所有信号线缆屏蔽层单端接地。接线完成后整理线缆并固定,做好模块与通道标识,确保接线牢固无松动。
- 通讯线缆连接:采用HIMA专用屏蔽通讯线缆连接控制器与上位系统、HMI及其他设备:①冗余以太网:将两根以太网线缆分别接入控制器“ETH1”“ETH2”接口,另一端接入交换机或上位系统以太网接口,屏蔽层单端接地;②RS485通讯:将通讯线缆接入控制器“RS485-A”“RS485-B”端子,屏蔽层单端接地,另一端接入对应设备通讯接口;③安全总线:通过专用总线线缆连接控制器与I/O模块,确保总线终端匹配电阻(120Ω)安装到位,总线长度≤1500m。连接完成后检查通讯链路通断性,确保通讯畅通。
5.3 调试流程
- 电源与初始化测试:接通冗余供电电源,观察控制器前面板电源指示灯,“P1”“P2”绿色常亮表示双电源正常;控制器自动执行初始化程序,LCD显示屏显示“初始化中”,完成后显示“运行正常”。若初始化失败,根据显示屏故障信息排查问题(如程序损坏、模块故障)。通过HIMA Safe EYES软件连接控制器,读取控制器型号、固件版本、CPU状态、电源参数等信息,验证通讯连接正常。
- 程序下载与参数配置:在Safe EYES软件中创建项目,导入安全逻辑程序与系统配置参数,对程序进行逻辑一致性校验与语法检查,确保程序无错误。将程序与参数下载至控制器双Flash存储单元,下载过程中软件自动监测传输状态,若传输中断立即提示并支持断点续传。下载完成后,控制器双CPU对程序与参数进行校验,校验通过后软件显示“下载成功”,控制器进入运行状态。
- I/O模块与信号测试:进入软件“I/O诊断”界面,对每个I/O模块与通道进行测试:①输入通道:通过标准信号源向模拟量输入通道施加0%、50%、100%量程信号,观察软件显示值与实际输入值是否一致,误差应≤±0.05% FS;向数字量输入通道施加通/断信号,观察软件中通道状态是否正确切换。②输出通道:通过软件向模拟量输出通道下发0%、50%、100%量程指令,用万用表测量输出信号值,误差应≤±0.05% FS;向数字量输出通道下发通/断指令,观察执行器动作是否正确。测试完成后记录测试数据,确保所有I/O通道工作正常。
- 逻辑功能与冗余测试:模拟现场工况,触发安全逻辑条件(如传感器信号超阈值、限位开关动作),观察控制器逻辑运算结果与执行器动作是否符合设计要求,响应时间应≤1ms。进行冗余功能测试:①手动切断主电源,观察控制器是否切换至备用电源,运行状态是否正常;②通过软件模拟CPU A故障,观察控制器是否隔离故障单元,CPU B是否接管控制功能,逻辑运算与输出是否正常;③断开主通讯链路,观察控制器是否切换至备用链路,通讯是否连续。所有测试需重复3次,确保冗余功能可靠。